以下是我在早幾天看到的新聞 , 從中便有兩間公司我自己是覺得不錯的股票 :
https://tw.appledaily.com/new/realtime/20190113/1499506/
【佛心企業】景氣寒冬卻不裁員!它們用這些方式度難關
在全球經濟面臨寒風來襲時,一般企業往往會進行開源節流,降低成本來渡過難關,其中裁員成為最直接簡單的方式,因為工資往往是企業最大的支出項目,從管理階層角度來看,他們往往相信被留下來的員工會心存感激,倍加努力,不過,裁員時公司需要支付相應的賠償金,加上留下來的員工情緒會受影響,也可能造成生產效率下降。
據華爾街見聞報導,就某種程度來說,企業可能需要用裁員來降低成本,渡過難關,但從全球3家以「不裁員」稱著的成功企業經驗看來,降低成本還有很多選擇,包括調班、減少工時,且這需要在平時做好準備,例如對員工進行培訓,讓他們在有需要時也可擔任其他工作。
從另一個角度看,要渡過難關,減少成本也不是唯一的選擇,有時還可以鼓舞人心,擴大生產,增加利潤。
哈佛商學院最暢銷的案例:林肯電氣
林肯電氣是美國克里夫蘭的一家製造業公司,該公司是全球領先的焊接專家,主要生產焊接、切割、釺焊產品。1948年以來,這家公司的不裁員紀錄一直持續到今天,往前追溯,成立於1895年的林肯電氣在戰爭、大蕭條和金融海嘯期間都沒有解雇過員工。不裁員適用於3年以上工作經驗、每周工作至少30小時的員工。
林肯電氣前執行長Donald Hastings曾表示,「負責任的公司是確保員工的工作資格,我們投入大筆金錢在員工身上,並運作很多訓練項目,人員是為了留任而受訓,而非準備資遣,所以,每一次危機來臨時,林肯電氣並沒有選擇精簡人員、壓縮成本,而是向員工坦誠困難,盡力通過提升收入利潤,來渡過難關。」
1980年代,林肯電氣銷量下滑超過40%時,公司將生產線的工人調配到銷售部門;1990年代面臨海外業務鉅額虧損時,林肯電氣呼籲美國工人提高產能、加強銷售,為獲得更多信貸額度努力;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,資歷不足3年的員工多數被撤,也有一部分調職務或是減少工時,但3年資歷以上的員工都保住了工作。
這也使得林肯電氣成為哈佛商學院最暢銷的案例。儘管效率低下、滋生懶惰等批評不絕於耳,但70年過去,林肯電氣仍然是美國製造業的代表,公司經常對員工進行跨部門的培訓,為危機時的重新分配做準備。
工作是快樂的:美國西南航空
西南航空是美國客戶投訴率最低的航空公司,這家廉航自成立以來沒有解雇過一名員工,卻能連續45年(截至2017年)都維持獲利。
西南航空的不裁員有長久以來的文化原因。「如果你創造一個人們能真正參與進來的環境,你就不需要控制。他們知道要做什麼,他們會去做。而且人們越是基於自願、基於心甘情願去為你的目標奉獻,你就愈是不需要什麼等級制度,或是控制機制。」西南航空創辦人Herb Kelleher曾經這樣描述他的管理理念。
於是,西南航空在幾十年間,營造出一個讓員工快樂地、自願地工作的環境。西南航空鼓勵空服人員用笑話來進行空中播報,給緊張乏味的長時間工作添加一些靈活性。它可能沒有那麼專業,但給客戶留下深刻的記憶,而員工也在工作中盡情享受。
西南航空的員工對公司產生高度歸屬感。1991年油價飆升40%時,西南航空的員工甚至自願分出一部分工資,為公司貢獻燃料購買經費。
911事件後,西南航空是唯一沒有裁員的美國航空公司。恐怖襲擊事件過後,西南航空做出了不裁員、不減薪、依顧客要求無條件退款的三個重要決策,其後公司在當年4季度仍然維持獲利,而且市值很快超過主要競爭對手總和。
代表日本雇傭文化:豐田
日本企業之前的終身雇傭制聞名全球,其中汽車廠商豐田更是其中久經時間考驗的典範。
二戰後,日本經濟陷入長時間的通縮,豐田當時也遇到融資問題,但創辦人豐田喜一郎堅持認為,管理層應該避免裁員,最終與員工商議後決定減薪1成。但是減薪並未奏效,1949年末,在豐田瀕臨破產之際,公司與罷工示威的工會討論後決定,招募自願退職者,將7500名職工降至5500名。
自1950年以來,無論是順境或逆境,繁榮或衰退,豐田都從未解雇全職員工。他們已經把雇員和工會視為合作夥伴。不過,大量的合約工和臨時工不在不解雇的範圍內,在衰退期間還是有被辭退的風險。
金融危機期間,豐田停掉一些生產線,但仍然希望員工留任,在停工期間,員工被派去進行培訓,或是其他開發、效率改進等非生產活動,公司還採納工作分享制,透過重新分配付薪工作的時間安排,來保證不裁員,但薪資會有所下降。
通常而言,如果經營出現問題,豐田的選擇是把整條生產線都停掉,共同努力來解決問題,而不是把責任歸咎於一部分人。員工參與到這種共同運作中,也是提高效率的一種途徑,畢竟單純的降低成本不能帶來利潤,面對困難、創造更多價值才是重點—這也是所有不裁員公司的共通性。(財經中心/台北報導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